张健华: 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探讨

  • 2025-07-26 06:56:57
  • 432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张健华

图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参加新经济学家智库《稳定币的未来》闭门研讨会现场图。本文根据张健华现场发言整理而成。

张健华谈稳定币合规路径:通过技术进步满足监管要求,也需各国监管机构实现跨境合作

6月29日,在新经济学家智库举办的“稳定币的未来”闭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围绕稳定币的功能定位、核心挑战、应用场景、人民币稳定币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发表了主旨演讲。

张健华指出,稳定币不是法定货币,是具备多种货币核心属性的“准货币”,对其监管的必要性和严格性应远高于普通投资品。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虽带来效率提升,但也伴随显著风险与监管挑战,特别是匿名性引发的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透明度问题,要通过技术的进步满足监管要求,也需要多国监管容忍度达成合意实现跨境合作。

张健华分析认为,跨境支付和RWA投资这两个场景是稳定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后者甚至可能比跨境贸易蕴含更大的空间。对于人民币体系而言,积极审慎地探索稳定币,尤其是离岸试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应对数字货币时代挑战、维护货币主权和金融竞争力的必要之举。

稳定币功能定位:介于货币与支付工具之间的“准货币”

谈及稳定币的未来,张健华认为,既取决于市场的应用需求和呼声,也取决于监管当局对其性质的界定。此前,加密资产曾经历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监管部门随即将其完全禁止并清除出境。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稳定币的发展也呈现出从早期无监管的自由状态,转向各国监管当局逐步介入并施加诸多监管要求的趋势。讨论稳定币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认识到“规则先行”是基本原则,这与欧美普通法系“先行先试”的路径不同。因此,如果对稳定币的功能定位研究不清,未来可能会制约其发展。

稳定币的功能定位究竟是什么?张健华指出,稳定币不是法定货币,但也不能简单将其视为支付工具。货币通常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稳定币能够随时兑换法币,体现了其作为价值贮藏工具的属性;部分交易直接使用稳定币计价,体现其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而稳定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则是当前被公认的最主要功能。

“它除了不由中央银行发行、不具备法定地位外,实际上已具备了许多货币的属性,”张健华指出,稳定币这种“准货币”性质决定了对其监管的必要性和严格性应远高于普通投资品。

张健华谈道,目前稳定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易结算速度快、跨境支付成本低,这是基于区块链的优势特性,但同时稳定币的应用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例如反洗钱、匿名性与监管要求的透明度之间的冲突等。

核心挑战:技术与监管的双重博弈

稳定币依托区块链技术,虽带来效率提升,但也伴随显著风险与监管挑战,特别是匿名性引发的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透明度问题。对此,张健华认为应对挑战需从两方面着手:

在技术层面,需要现有区块链技术实现突破,将监管要求“编码”进去。他特别提到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技术的潜力,如果能够利用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将监管要求内嵌其中,或许可以将稳定币塑造成为一种准货币或符合监管要求的、可以被批准使用的支付工具,但具体条件仍然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手段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

在监管层面,鉴于稳定币天然的跨境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稳定币的未来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能否满足监管要求,也取决于监管容忍度及跨境合作。包括对发行主体资质的严格限定、储备金管理的安全性要求,以及运营监管的深度,关键在于监管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施加影响。

发行人所在地(通常也是锚定法币发行国)的监管政策是基础。张健华以美国近期通过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思路为例,强调对发行主体的严格准入和持续监管是核心“抓手”。该法案优先支持银行等受保险的存款机构及其子公司发行,对大型科技公司和外国机构则设定了更高门槛和更严要求,如严格履行消费者保护、反洗钱/打击资助恐怖主义(AML/CFT)规定等。这种导向表明监管更倾向于由传统金融机构的关联方发行稳定币。

“抓发行机构,要求其履行监管规则,做不到就不允许发行,这是监管的关键。”张健华指出中国香港等地的监管规则也有类似主体资质限制,监管机构通过管控发行机构来确保其遵守各项监管规则,不合规者将被禁止发行。

张健华注意到,国际组织正努力将传统金融业成熟的监管规则引入加密资产监管,比如借鉴“旅行规则”(TravelRule)在技术上已经可行,该规则要求当金融交易超过一定金额(比如1000美元/欧元)时,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必须随着交易一起传递,以便监管机构能够追踪和防止非法活动。

各国监管机构能否就关键要求(如透明度标准、有限可追溯性等)达成一致,是稳定币能否健康发展的国际环境保障。他提到,技术上可要求稳定币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对监管当局、司法部门等机构保持必要的透明度或可追溯性。

应用场景:跨境支付和RWA投资是未来主要方向

张健华重点分析了稳定币当前和未来的主要应用场景,并对其优势提出审慎评估。他认为,稳定币的应用场景需要引导,而不能放任自流。

目前稳定币最热门的场景是跨境支付,核心优势在于成本低、速度快。然而,张健华指出,稳定币的实际成本可能被低估,除了信息传递外交易后续还涉及一系列隐性成本,特别是在施加了监管带来的约束条件之后是否还具备竞争优势,而这则是决定该场景能否持续繁荣的核心问题。

考虑到贸易结算与资本流动的需求,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应用,需要将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即RWA(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张健华视此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拓宽稳定币应用场景的关键突破口。如果真实世界资产通证化是未来趋势,这将是一个极好的连接点。随着RWA的链上金融资产规模扩大,稳定币作为链上价值交换媒介和支付工具的应用场景将大大拓宽。他特别指出,这类基于真实资产的投资活动,其资金流向和交易背景更易追踪,符合监管要求。

张健华指出,跨境支付和RWA投资这两个场景是稳定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后者甚至可能比跨境贸易蕴含更大的空间,因为它真正架起了连接传统金融与链上数字资产的桥梁。

人民币稳定币战略考量与可行路径

针对备受关注的人民币稳定币问题,张健华表达了积极而审慎的态度。

参考中国香港发行港元稳定币的实践,张健华认为中国大陆需要深入研究其机制,并在人民币稳定币探索中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他指出,当前美元稳定币(USDT、USDC)已占据主导地位,实际锚定美元的港元稳定币若推出,将进一步巩固美元稳定币的全球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固然取决于国内金融市场深度、改革等多重复杂因素,但若在稳定币领域缺席,人民币的国际货币空间无疑会被进一步压缩,美元的使用率和主导地位将愈发增强。因此,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尤其是在离岸市场,是维护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空间的重要举措。

对于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可能冲击货币政策的担忧,张健华认为需要理性分析。从现有美元稳定币的规模看,它们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前看相当有限。因此,在中国香港发行基于离岸人民币(CNH)的稳定币,其对内地货币政策产生重大直接影响的可能性也较低。主要的潜在挑战在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若被允许用于跨境流动,可能涉及资本流动管理问题,这需要高度关注并设计相应机制。但无论如何,中国香港推出港元稳定币的试点已经开辟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张健华同时谈道,中国内地还需厘清人民币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e-CNY)的关系,这两者并非互斥,而是可以并行的两条技术路线,正如中国香港同时推进数字港元和港元稳定币项目,并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探索一样。人民币体系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即使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其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稳定币的实际运行机制、潜在影响,特别是对支付清算体系、金融安全稳定的影响,以及其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关系。只有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和数据,才能更科学地评估人民币稳定币在国家金融战略中的地位,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坚实基础。这一步探索,对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

张健华总结认为,稳定币的未来发展是市场创新动力、技术解决能力、有效监管框架(尤其是跨境合作)以及应用场景拓展(特别是RWA)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对于人民币体系而言,积极审慎地探索稳定币,尤其是离岸试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应对数字货币时代挑战、维护货币主权和金融竞争力的必要之举。

本文原发:新经济学家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