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好望角: AI烧钱大战! 谁在真赚钱, 谁还在等风口?

  • 2025-07-22 11:52:08
  • 737

过去两年,AI像一场席卷全球的科技风暴,成为科技圈最强共识。国内外巨头与创业公司纷纷砸下重金,集体押注这片赛场。但在喧嚣的投入背后,一个直击行业痛点的问题浮出水面:烧了这么多钱,真有人赚到钱了吗?

硅谷最近流传的一份榜单,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顶尖精益AINative公司排行榜”显示,多家AI初创公司催生出“超级员工”——单个员工平均创收166万美元。其中AI独角兽Midjourney堪称典范:40人的团队创造出5亿美元年收入,折算下来,每位员工每月能为公司带来747.5万元人民币的业绩。这种“小团队+大产出”的模式,打破了“AI只有烧钱没有盈利”的刻板印象。

目光转向国内,AI的“变现信号”也在逐渐清晰。从2023年开始,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就在财报中频繁强调AI的战略地位;今年一季度,它们更是集体释放利好——“AI相关业务带动营收快速增长”的表述,让不少从业者认为大厂AI已从“投入期”迈向“兑现期”。

但真相或许比口号更复杂。选取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九家近两年持续加码AI的公司观察发现,AI变现的“清晰度”差异显著。部分大厂会单独披露AI相关营收及增速,比如科大讯飞在财报中明确提及“AI学习机等硬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0%”;而有的企业仅笼统表示“增长由AI带动”,具体数据始终模糊。字节跳动虽未上市缺乏标准化披露,但从抖音的AI特效、剪映的智能剪辑功能来看,其AI能力已融入产品生态,只是变现路径仍需时间验证。

更关键的是,AI业务的“投入与产出比”始终是本糊涂账。大厂的AI研发费用大多计入整体研发支出,相关收入又常与传统业务绑定——比如百度文心一言的收入可能包含在云服务中,阿里的AI推荐算法收益体现在电商营收里。这种“你中有我”的现状,让外界很难精准判断AI业务的实际盈利情况。

不过,一些积极信号正在浮现。华为的AI芯片通过云服务实现商业化落地,美图的AI修图功能带动会员订阅增长,昆仑万维的AI大模型开始产生API调用收入。这些案例证明,AI并非只能“烧钱”,只要找到与业务场景的结合点,就能释放商业价值。

在这场全民AI竞赛中,有人像Midjourney一样提前摸到了变现密码,有人还在投入期等待爆发,也有人可能陷入“为AI而AI”的误区。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喧嚣散去,真正能让AI产生价值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对“AI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清晰答案。无论是小而精的创业公司,还是体量庞大的大厂,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毕竟,能赚到真金白银的AI,才是有生命力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