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 | 中国供应商赋能OpenAI硬件雄心

  • 2025-09-27 03:36:17
  • 503

9/19,Theinformation报道,OpenAI正与供应商讨论制造多款硬件产品,包括无显示屏的智能音箱、可穿戴徽章(类似AIpin)、眼镜、数字录音笔等一系列产品,国内产业链公司包括立讯、歌尔均有所对接。我们认为,硬件是OpenAI“核心AI订阅+开源端侧生态”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而目前大部分硬件的量产仍需依赖中国供应商全球布局的生产资源。我们看好未来2年中国硬件生产商在AI基础设施、机器人、AI端侧新品带动下景气度向上。

OpenAI硬件:期待重塑交互范式

5/22,OpenAI宣布收购由Ive和多位苹果前骨干创立的iO公司,交易金额近65亿美元,达成AI硬件领域的重要布局。收购后iO现有的55名硬件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和制造专家将加入OpenAI,共同推出“前所未有”的消费硬件产品。产品设计理念方面,OpenAI希望打造“真正‘个人化’计算体验”,设备将能全面感知用户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且设计将非常低调,方便随身携带或放置在办公桌上,无需屏幕即可交互,并具备理解语境、关系、语气的能力,而非局限在手机app里输入输出。在OpenAI最新的盈利路线图上,包括硬件的新产品预计2029年将贡献250亿美元收入。

类AIpin形态产品有望成为第一个推出的产品

结合OpenAI高管的演讲,我们认为类AIpin形式的硬件有望成为第一个推出的产品,目标26年推出,出货量有望快速达到1亿台,销售单价或将较低。但第一个产品不会立刻让智能手机消失,是继MacBook与iPhone后的“第三核心设备”。该设备体积略大于此前推出的AIpin,大致与iPodShuffle相当,可以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脖子上,配备了摄像头与麦克风,用于感知环境,没有显示功能,预计需要与智能手机或PC联网,由后者为其提供计算与显示功能。产品生产可能与中国国内供应商合作,但生产地可能会选在其海外(如越南)工厂。

为OpenAI“核心AI订阅”计划做铺垫,更多品类硬件持续开发

根据奥特曼此前在红杉资本的演讲,未来“核心AI订阅”会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向这个上下文添加新的内容的过程”,会有一个非常小的推理模型,拥有万亿个token的上下文,可以把人的整个生活都放进去。我们认为“核心AI订阅”实现的第一步需要依赖类AIpin的硬件,快速铺开后,初步收集大量个人数据。此后,随着模型与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更多与之配套的耳机、眼镜、手表或智能家居等等有望相继推出,更完整地交付“核心AI订阅”相关功能。

观点:未来三年硬件景气度向上,看好中国供应链竞争力

未来三年,各类硬件终端景气度有望持续向上。苹果方面,iPhone20周年临近,25-27年超薄屏、折叠屏、20周年特别版本持续更新,配备摄像头的耳机、AI/AR/MR眼镜、桌面机器人、智能安防摄像头等有望持续推出;Meta方面AI/AR眼镜持续迭代,OpenAI方面,类AIpin产品或快速铺开,达到1亿台量级,之后一系列硬件家族有望持续推出。OpenAI目前接洽的产业链公司包括: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瑞声科技等,此外,国内SoC芯片厂商以及存储模组厂商持续发力AI端侧,亦有望充分受益AI硬件终端景气度上升带来的量级齐升。

风险提示:新品进展不及预期,模型进展不及预期,宏观政策环境波动。

OpenAI硬件:中国供应商赋能“前所未有”的消费硬件产品

从OpenAI战略出发:为何一定要做端侧AI硬件?

OpenAI包括硬件的其他产品预计2029年实现250亿美元收入。根据TheInformation报道,OpenAI要到2029年才能盈利,届时收入将达到1000亿美元。OpenAI预计其新产品的销售额将在2025年底前超过API销售额,当年将达到近20亿美元,未来几年继续增长,有望于2029年达到250亿美元收入规模,包括硬件,也包括视频生成、搜索等软件产品。

核心AI订阅模式或是其重要商业模式。OpenAI的核心AI订阅服务以ChatGPT为核心,结合多模态生成能力,形成了多层次的付费体系。同时通过自研芯片和终端设备布局,为订阅服务提供更高效的载体和用户入口,最终实现模型即服务(MaaS)的商业化闭环。

核心AI订阅服务计划需要更好的硬件载体。OpenAICEO奥特曼此前在红杉资本演讲时表示,未来智能体将都进入物理世界创造价值,“核心AI订阅”会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向这个上下文添加新的内容的过程。”他说,未来,会有一个非常小的推理模型,拥有万亿个token的上下文,可以把人的整个生活都放进去。我们认为这样的模型需要硬件:1)在前期的广泛铺设、大规模个人数据的收集以及模型的持续训练,2)后期,随着大模型逐步走向商业化,如何通过硬件形态更直接地触达用户,提供与人之间更好的交互,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生态闭环。

类AIpin硬件或成为前期硬件广泛铺设第一步,更多品类硬件持续开发。我们认为“核心AI订阅”实现的第一步需要依赖类AIpin的硬件,快速铺开后,初步收集大量个人数据,因此奥特曼期待这是“最快达到1亿台销售量级”的产品。我们认为其初期定价或将会保持足够便宜,支撑OpenAI快速铺设硬件的战略需求。

此后,随着模型与芯片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更多与之配套的耳机、眼镜、手表或智能家居等等有望相继推出,更完整地交付“核心AI订阅”相关功能。从Information等媒体报道来看,OpenAI正在探索以下几个智能硬件方向的可能性:

1)无屏幕设备(screen-freedevice):“无需显示屏”的便携设备,有望通过内置摄像头、麦克风、传感器感知环境与使用者输入,通过语音/手势或小型物理交互响应。公开报道称这类设备不是手机,也不是眼镜,而是可随身携带、“始终在线”(always-on)地记录环境上下文信息。

2)类AIpin的AI陪伴助手:有猜测设备可能以挂在脖子、衣领等方式佩戴,用于环境感知与交互辅助。它可能轻便、低功耗、小巧,与手机或其他设备联动提供显示或输入。

3)家居/语音助手结合型设备:类似于智能音箱+摄像头+语音/视觉输入的组合体,用来替代传统依赖屏幕的交互模式,在家居环境中提供通知、自动化控制、环境监测等功能。它可能与现有的智能家居生态(如Alexa、GoogleAssistant等)展开竞争。

4)可穿戴式/可移动式设备:虽然不是眼镜,但可能是夹在衣领、挂在链条、甚至手持样式的设备,用于对环境拍照、录音和长期收集上下文信息,用以增强ChatGPT类产品中的上下文记忆和感知能力。

怎样切入硬件领域:广泛招揽前苹果人才

与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Ive合作。5/22,OpenAI宣布收购由Ive和多位苹果前骨干创立的iO公司,交易金额近65亿美元,达成AI硬件领域的重要布局。收购后iO现有的55名硬件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和制造专家将加入OpenAI,共同推出“前所未有”的消费硬件产品。双方于2023年底开始酝酿合作,2024年Ive已确认正在与SamAltman联合进行一项硬件设计项目,2025年通过收购令Ive正式加盟OpenAI担任设计领袖。

数十位苹果人工智能、产品设计、制造、供应链团队人才加入OpenAI。根据Theinformation,OpenAI通过向苹果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待遇、更少的官僚主义工作环境、更多的协作机会吸引人才。25年以来,OpenAI已从苹果招募了超过20名从事消费硬件业务的员工,相比24年的约10人和23年几乎为0有所增加。这些成员都曾在苹果专注于用户界面、可穿戴设备、摄像头和音频工程等领域,包括塞勒斯·丹尼尔·伊拉尼,他在苹果公司工作仅15年,最近担任苹果人机界面设计团队总监,曾于Ive合作多个项目,例如2015年起为Siri语音响应设计的多彩波形动画,也包括在苹果工作近17年、负责制造设计的马特·西奥博尔德,以及苹果手表硬件团队的高层埃里克·德荣。

产品设计理念方面,OpenAI希望打造“真正‘个人化’计算体验”。OpenAI与JonyIve所收购的io团队公开透露的设计理念钟,“便携”“始终在线”“屏幕自由”“环境感知”等关键词多次出现,暗示OpenAI的硬件新品更偏向于辅助性、环境感知性、高频交互性的设,设备将能全面感知用户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且设计将非常低调,方便随身携带或放置在办公桌上,无需屏幕即可交互,并具备理解语境、关系、语气的能力,而非局限在手机app里输入输出。

第一代产品猜想:类似AIpin的全年AI伴侣

期望打造“环境感知式”AI助手。根据OpenAI高管演讲中透露的信息,OpenAI+Ive合作开发的首款设备将是一种无屏幕、非穿戴式的AI数字终端,其形态不同于现有的智能手机或AR眼镜,将是一种口袋大小、隐蔽不显眼的小装置,具备对用户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全方位感知,被称为“用户日常生活的全时智能伴侣”。这款无屏AI设备可能通过语音、听觉等方式与用户交互,主动融入用户生活场景。例如,当用户把它随身携带时,设备可通过内置的麦克风和摄像头感知环境,对用户的语音指令或情境触发做出智能响应。其目标是成为比手机更“随时随地”、更“默默无形”的AI助手,实现从主动问答到环境感知式服务的飞跃。

产品形态:口袋大小、隐蔽不显眼的小装置。该设备体积略大于此前推出的AIpin,大致与iPodShuffle相当,可以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脖子上,配备了摄像头与麦克风,用于感知环境,没有显示功能,预计需要与智能手机或PC联网,由后者为其提供计算与显示功能。产品生产可能与中国国内供应商合作(如可能与立讯合作开发整机,可能与瑞声科技、歌尔股份合作声学零组件),但生产地可能会选在其海外(如越南)工厂。

吸取HumaneAIPin失败教训,硬件定位为继MacBook与iPhone后的“第三核心设备”。结合OpenAI高管的演讲,第一个产品的定位并不是替换智能手机,而是继MacBook与iPhone后的“第三核心设备”。此前,前twitter的iOS技术主管BenjaminSandofsky在AIPin的惨败后写过一篇长文,认为当初AIPin1.0就该作为配件来发布,规避一开始就要解决所有工程难题的局面,我们认为AIPin初期吸收了HumaneAIPin失败教训。

期待新产品重新定义个人智能终端。产品可能重新定义个人智能终端的形态,让AI从屏幕中解放出来,融入我们日常环境。用户不再需要时刻注视或触碰屏幕,而是通过语言对话、听觉提醒等更自然的方式与数字世界交互。相比智能手机,这是一次范式转变:信息和服务将更加主动地出现在用户面前,而非等待用户低头去检索。

新产品也对硬件、模型、隐私保障等提出要求。例如超强的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设备的场景语义理解和用户意图捕获,以及隐私安全的保障。OpenAI是否能够破解此前AIpin的产品痛点,实现OpenAI模型+算力+终端全栈生态的战略野心十分重要。

新品进展不及预期。OpenAI当前核心新品布局聚焦AI硬件终端与自研AI芯片,其进展滞后可能导致供应链受损。

模型进展不及预期。OpenAI的商业化核心依赖模型迭代(如GPT-5、O系列高阶模型、Sora视频生成),若技术突破滞后或应用落地受阻,将直接冲击订阅服务,也或将影响模型需求。

宏观政策环境波动。OpenAI业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宏观政策(AI监管、数据跨境、地缘政治)变化可能从合规成本、市场准入、供应链三方面形成冲击。

研报:《科技/电子:中国供应商赋能OpenAI硬件雄心》2025年9月20日

谢春生分析师S0570519080006|BQZ938

黄礼悦分析师S0570523070007|BRH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