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宗庆后: 从“宗老”到“老宗”, 究竟发生了什么?
- 2025-07-24 22:47:45
- 356
一场流量的盛宴。
有两件事会充分调动人群的热情,第一是造神,第二是灭神。古今中外,人性没有变过。
太多人在调侃宗庆后的遗产官司和私生活,大家都有一种“原来你是这样的宗庆后”的感觉,认为自己是看穿了这个人。
但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从整个人生来说都是丰富的,芸芸众生,大家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
批评或调侃当然有理由,表里不一,前后不一致,自然会有反噬。每个人都会回归真实的自己,所谓盖棺定论,就是强调客观评价。
不过,宗庆后就真的如现在那些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吗?
原来你是这样的宗庆后:从“宗老”到“老宗”,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宗庆后去世一年后,其家族内部的矛盾激化,宗馥莉作为“嫡长女”接班,那宗庆后留下的商业帝国就由她说了算。
一个从十来岁就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行动力无疑是很强的,从宗馥莉过去的一些公开观点,可以看出她有超越父亲成就的雄心壮志,当然她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能客观和妥协,知道“娃哈哈减去宗庆后等于0”。
如果按照既定的叙事,一家三口是幸福的,父亲兢兢业业打造了一个商业帝国,然后把它交给了女儿,而女儿非常能干,可以把企业做得更成功。
作为杰出企业家,宗庆后拥有很多荣誉,他被业内视为营销大师和管理大师,是一代企业家的典范,被浙商后辈视为学习的楷模。有知名企业家在其去世后写下这样的句子:浙江大地“宿草凄凄吹凉风,香烟缭缭泪眼蒙”。
在娃哈哈旧址,曾摆满了鲜花和娃哈哈产品,有无数老百姓自发来为宗老送行。这也印证了上面的话,人们为宗庆后的创业精神和成就而感动。那么,“宗老”为什么又变成了“老宗”呢?简单说就是宗庆后子女之间的官司,由此人们知道了宗庆后并非“一妻一女”,他还有宗馥莉之外的子女。
但这不能代表之前的宗庆后就都是假的,也不能说娃哈哈这家企业是假的。
瑕不掩瑜:不应该彻底否定宗庆后的贡献,功与过要分开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缺点掩盖不了他的优点,对于宗庆后这个人,看要看主流,老方说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才是主要的。
遗产之争刚曝出来的时候,我跟身边的老板们交流,他们并不觉得宗庆后有什么错,他们只是认为宗庆后错就错在没有分配好遗产,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选择了大女儿接班,那应该给其他子女足够的补偿。
生意场上的人都知道男女情事其实很平常,你可以说是风流不羁,也可以说是私德有亏,但你不能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一个企业老板,这样就求全责备了。毕竟哪怕是曾国藩那样严格自律的人也有“姑且此处销魂”的时候。
宗庆后是什么人?跟普通人一样,他有强烈的“争光”意识,想着赚钱回报父母。宗庆后42岁之前饱经风霜,岁月蹉跎,他从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开始做起,蹬三轮车送货,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成功。1991年,娃哈哈年销售额4亿元;同年,宗庆后收购了有两千多人规模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1992年4月28日,杭州市上城区重奖经济开拓者,宗庆后获得10万元大奖,他为之潸然泪下。
人到中年,从一事无成到功成名就,谁能无动于衷呢?
在企业经营和营销方面,宗庆后展现出了惊人的才能,娃哈哈产值从2003年突破100亿元,到2013年达到782.8亿元,这样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任何一个在所在行业做到第一的企业,都堪称卓越。
宗庆后打造的“联销体”模式,他的营销战略,他的商业思想,都是有价值的。何况娃哈哈作为一个就业平台,为员工为社会也做出了贡献。宗庆后是有钱,但这些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对宗庆后来说,永远没有退休两个字!
娃哈哈是宗庆后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证明,“我也不想娃哈哈带给我什么,它已经让我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我要一辈子把娃哈哈做到底,没有假如。”
对宗庆后而言,他的幸运就是生于一个大时代,时代给了他机遇,他也抓住了这个机遇。
跟很多浙商一样,宗庆后在乎自己的名声,有争光的欲望,渴望建功立业,追求财富和成功,同时他也是一个商业枭雄,是让竞争对手头疼的劲敌。
宗庆后熟悉人情世故,了解各方面的规则,他虽然没有说过“世界是草台班子”这样的话,但他确实熟谙其中的弱点。
他平易近人,他事必躬亲,他果断,他强势,他敏锐,他狠辣……宗庆后给人的印象是多方面的。如果综合成一点,那或许可以说他代表了商业世界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类人。
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宗庆后最让人敬佩的是他永远不得过且过的精神,有人说他是恋栈不去,喜欢大权独揽,可换个角度看,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一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志。
“人生搏击四十不晚,开拓者精神;创业千难夙夜求新,企业家本色。”
宗庆后从3个人、14万元借款白手起家,通过不断开拓、锐意创新让娃哈哈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之一,企业规模和效益连续二十多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对于宗庆后,如果从正面看,那你就能体会其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经验;如果你从反面去理解,那么你并不会得到什么。
在宗庆后生前,他多次表示搞企业就是要做百年老店,而不是昙花一现,“我希望我的员工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不在,他们也可以正常经营下去。因为人总会有走掉的一天。”
富不过三代,关键是看二代怎么想,怎么做。
是非对错自有公论,迟早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宗庆后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还是给老板们上了“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