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财务造假, 年内CFO合计被罚1.24亿元! 最高被罚1450万

  • 2025-07-23 21:22:25
  • 624

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一直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3日,今年证监部门公布的处罚财务造假案有54起,其中47起涉及处罚CFO,对CFO罚款共计1.24亿元。

不少CFO被罚百万元以上,但查阅公司年报发现,其年薪仅有数十万元。比如:

锦州港原财务总监李挺被罚650万元,其2022年薪酬为84.27万元。

紫天科技财务总监李想被罚520万元,其2023年薪酬为40.3万元。

*ST广道财务负责人赵璐被罚500万元,其2024年薪酬为31.92万元。

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一直是证监会重点打击对象。

对于证监会而言,其核查财务造假案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与方法,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其可以通过审计程序发现财务造假痕迹,在注册会计师或者证监会发现公司财务造假之前,公司的各种异常现象就可能表明其存在一定的造假风险。

(一)财务数据的异常

1.定期报告的异常

在各种异常中最为直观最容易发现的异常即为定期报告的异常,定期报告无法准时披露、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以及在年报期间突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业绩预告数据极度不准确均说明上市公司存在异常,可能存在财务造假。

2.重要财务指标的异常

在财务造假中,肯定会出现一些财务指标的异常,我们可以通过与同行业其他公司和公司历史期间的财务数据对比发现一些异常,如果相应的异常没有合理解释,这些公司可能存在造假的风险。

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大幅提高,员工工资等的增长速度却与其不相匹配;应收账款大增,其增加的速度远超过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平均应收账龄在增加;毛利率经常波动,有时远超同行均值;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巨额商誉;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出现大幅波动;经营现金流差,利润与现金流长期不匹配。

3.特殊交易的异常

一些交易由于其性质的特殊,给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创造了很大空间,我们需要尤其注意这些特殊交易的异常。如海外交易的可操作空间就较大,一是因为国外合同与国内合同本身存在较大差别,二是近几年客观环境影响,注册会计师难以到国外采取实地核查程序,往往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资料进行审计。另外,一次性收入占比大,隐瞒关联交易或严重依赖关联交易或大量复杂的关联交易,也说明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异常。

4.精准完成业绩承诺

实际经营的业绩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肯定与业绩对赌中的对赌净利润有所出入,但部分上市公司可以非常精准地完成业绩对赌的利润指标,这种异常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二)非财务数据的异常

1.上市公司频繁被监管

在非财务数据方面的异常,最容易被发现的是监管机构的问询,频繁被监管机构监管问询的上市公司说明其规范运作或是信息披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结合监管机构监管问询的内容分析其是否存在造假的风险。

2.股东行为异常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的异常行为包括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大比例质押或被冻结或者其自身承担较大金额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其存在通过财务造假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需要关注其造假的风险。

3.高管集中离职

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离职,特别是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离职,因为财务总监是负责公司财务工作的负责人,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其均需要对定期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签署确认意见,集中离职说明其可能认为自身履职存在较大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除此之外,财务造假的公司可能还存在很多异常情况,如货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仍大额举债、发生异常大量的现金交易、在临近期末时发生了大量或大额的交易、已销售的商品发生了大额退回、跨行业高溢价并购、主要客户自身规模与其交易规模不匹配等等。

公司财务造假一般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造假手段日趋复杂,其可能运用上文所述多种手段,多方配合,隐蔽性也越来越强。

END

来源 | 财能无界综合整理